• 1
          • 2
          • 3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
          發佈:xxswzdroot 瀏覽:1004次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爲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爲盂蘭盆節。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爲"盂蘭盆節"。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爲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爲中元節,佛教稱爲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


          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投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爲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爲“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爲盛大的祭典,稱爲“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爲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爲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着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中元節